196体育最新裕固族非遗衣饰迸发时期生机
8月13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群众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展示裕固族服饰。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新华社兰州8月14日电(记者何问、张睿、李梓潇)青山如黛,细雨微风。连绵的祁连山下,缤纷的民族服装像草原上盛放的五彩花,随着舞蹈演员的起伏动作来回纷飞。
13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县城索朗格场举行。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每逢隆重的日子,裕固族群众都会身着传统服饰,盛装出行。
高领、大襟右衽的长袍是裕固族服饰的传统样式。按照男女和部落的不同,服饰花纹、帽子样式都独具特色196体育全站。其中最有辨识度的,是妇女头戴的红缨帽和胸前披挂的头面。头面以松石、玛瑙、珍珠、珊瑚等材料镶织而成,图案斑斓,一般由母亲为女儿准备,表达陪嫁之意。
70年,沧桑巨变。裕固族在游牧生活中发展形成的手工技艺,不仅装点着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更在时光变迁中与时代共进,不断迸发新的市场活力。2008年,裕固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4岁的柯璀玲是裕固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从14岁开始跟着妈妈和姐姐学习裕固族服饰等手工技艺,鲜艳的刺绣如画般吸引着她。闲暇时她的另一爱好是收集人们生活中用旧的刺绣作品。
裕固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柯璀玲(中)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服装制作技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裕固族服饰的一针一线,都是手工制作。从线原料的精细,可见其技艺的复杂程度。不仅针法多变,剪绒、锁边、圈金等辅助工序也非常繁复。
柯璀玲介绍,按照当代成熟的工艺和原材料,一个技巧最熟练的工人不眠不休地仅制作一套头面,就需要约50天。因此很早之前,裕固族少女出嫁的服饰甚至从出生时就开始准备了。
起初,柯璀玲只是遵循民族惯例,将服饰制作等手工技艺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987年她考上西北民族大学,系统学习让她对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慢慢地,柯璀玲家里的生活开支大多用来收集裕固族老物件,并陆续走访了将近40位老人,收集保存裕固族服饰的传统纹样,整理传统工艺的完整步骤。
在柯璀玲家里,采访的笔记本存着厚厚好几摞。这些口述资料都成为她精进传统技艺的养分。她开玩笑地说,谁要是认真学习吸收完她的笔记,都能成为裕固族民族服饰的专家196体育最新。
经过千百年的变化,裕固族服装始终保留着回鹘的传统花样和纹饰,并融合了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装风格。
将爱好干成事业的想法,源自柯璀玲上世纪90年代两次“走出去”的经历。一次是在深圳,有外国人想花10美元购买她手工制作的扯手带;一次是在,她的民族手工艺品让她一天挣到了6000多元。柯璀玲这才慢慢回过神来,意识到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
此后,柯璀玲开始尝试将裕固族服饰的传统手艺“变现”,开工作室、带徒弟、办公司、做文创产品……虽然目前肃南县裕固族人数仅万余人,但悠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为她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市面上,一套裕固族服饰的售价达到6000元至十几万元不等。
如今,柯璀玲的徒弟达上百人,她的儿子儿媳女婿都在从事裕固族服饰、裕固族皮雕等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今年以来,公司文创产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她2014年开始筹办的裕固族民俗博物馆最高峰时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来自匈牙利、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民俗学者都慕名而来,进行学术交流。
今年46岁的潘小红,因幼时的意外导致左手除大拇指外的4根手指丧失活动功能。依靠着长年累月的练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通过裕固族服饰制作技艺收获了人生的新天地。单手和左手大拇指相互配合,她能熟练地穿针引线,在缎面“作画”。
如今潘小红成立的刺绣公司共有计件工43名,其中残疾人22名。四年前,她的公司仅制作裕固族服饰,如今绣娘们还研发了以服饰图案为主要灵感的文创产品100余款,其中15款申请了外观专利。
“制作民族服饰的过程能让人静心,每完成一件都会给人带来自信和成就感。正如它让我的人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我希望通过守正创新,带动更多人就业。”潘小红说。
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安婷介绍,近年来,肃南县通过系列展演、设立非遗工坊等措施推广传承裕固族服装、刺绣等非遗文化。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系列非遗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200余场次,依托省级非遗工坊年均举办传统技艺培训班3至4期,培养认定裕固族服装、刺绣等手工技艺的国家级及省级非遗传承人14人,裕固族服装元素逐渐融入酒店装饰、工作服装等日常生活。
“服饰就像载体,正因为承载其上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生生不息,我们的民族之魂才能始终屹立。”柯璀玲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