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app童装定单的大迁移:从珠三角到长三角
张连中的工厂,第二年就增加到了50多个工人,到了第三年(2001年),更是成为当地第一家超过百名员工的企业。
2002年,杨六顺来到织里,担任小镇的。他发现了这个自发形成的蓬勃产业,如果加以引导,将来很可能成为小镇的支柱产业。
政府的重视、引导首先体现在园区建设。从2001年开始,总占地面积171亩的中国织里精品童装工业园破土动工。
张连中的湖州益华是第一家积极要求进园区建标准化厂房的企业。在许多人犹豫、徘徊着要不要投入的时候,张连中第一个报了名。“我感觉市场不错,政府给我们规划园区则体现了对童装产业的重视,一定会有前景。”这是当时张连中的想法,那个时候,他的企业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他打算投入800万元-1000万元。
然而实际上,张连中最后投下去了1500多万元。“在建厂房的过程中,企业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增长很快,这越发增强了我对童装产业的信心,所以加大了投入力度。”
2004年下半年,张连中将益华搬入园区。同样进入园区的,还有117家规模童装企业,其中有30多家都来自浙江省外。
这之后,织里镇政府又连续打造了童装科技园、童装创新园等在内的多个园区。从2006年开始,镇上对“三合一”企业(指员工宿舍与生产作业、物资存放的场所相通连的企业)进行整治,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企业。
与此同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从坯布、面料、辅料,到托运市场、劳动力市场;从印染、砂洗,到印花、绣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平台。
织里小镇热闹了起来,中心区域不断扩大,老的镇中心不够用了,于是又建了新的。过去小镇周围的那一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园区、厂房以及市场。
就在织里童装迅猛发展的同时,在广东佛山拿了15年货的陈基平敏感地意识到,佛山童装产业正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随着佛山市环市镇变成环市区,小镇被城市化的历程,也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被逐步淘汰的过程。
一条地铁正从广州一直延伸到佛山,城市与城市之间更加紧密——紧密到乡镇几乎被从地图上挤了出去。
先是政府对于童装产业的倾斜政策几乎没有了,紧接着,到了2007、2008年,佛山市政府开始要求辖区内的童装企业外迁。
这批佛山童装企业的老板中,有许多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打工仔。他们在童装厂里工作,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于是自己开了工厂。由于不是本地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租赁厂房。也许是因为还找不到足以替代故乡的归宿感,他们似乎不太舍得投入。
而同样在这一时期,福建石狮凤里的童装产业发展,则显现出了另一种变化——一度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石狮,开始转头向外,拥抱看起来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国内童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事实——小镇织里是个令人担忧的对手,企业主的勤奋、政府的明确导向,都为这种担忧增添了不少成分。
一批起家早、手中掌握了渠道资源的童装代理商首先转型,改走海外市场。他们从国外拿回订单,交给一些石狮的生产厂家代工,从中赚取差价。
石狮童装企业马上发现做外贸加工的好处:订单源源不断,不用花过多的心思设计,也不需要担心市场在哪里。总之,比过去更轻松,但一样能赚取利润。
2006年-2007年,福建石狮童装整体转型,从内销为主转为外贸加工,原有的国内市场拱手让人。
佛山的产业提升、石狮童装的整体转型,令原本国内童装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慢慢倾斜。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来临,出口加工型企业备受煎熬。而小镇织里,却迎来了20多年来“最好的时光”。
他是一个商人,商人看的是市场。他眼看着在中国的童装产业,佛山和石狮的市场份额似乎越来越少,只有织里还在不断地增长着。
早年他的哥哥曾来考察过织里。那时候,哥哥跟许多第一次寻访而来的客商一样,犯过一个错误——他们只知道湖州产童装。到了湖州,哥哥下车便问:“童装市场在哪里?”人们回答着:“在织里。”“在这里?”初来乍到的客商往往错听了这个名字,在周围找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才发现,原来不是在“这里”,而是在“织里”。
陈基平当然不会再犯这个错误——织里已是今非昔比,名气比过去大了许多。他走进张连中的企业,老板的热情令他觉得有点受宠若惊——在广东做生意的时候,那边的老板向来是公事公办,不会像织里老板这样,在你面前放一盒糖,还剥一颗糖果递给你。
织里老板做生意的方式也不一样。在佛山拿货的时候,必须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在织里,你可以先拿货,再付钱。
与陈基平有着同样想法的代理商不在少数。于是,织里镇上大大小小的童装厂突然发现,2008年外来的新面孔多了不少,与此同时,自家的生意好了许多。一些只有30来台机器,20平方米左右铺面的小家庭作坊,一天竟然可以赚到1万元。
除了童装销售代理商,新来的面孔中,还有不少是广东的面料和辅料商。面料市场新开了不少广东人的铺子,一排排簇新的门面,许多招牌上挂着开业横幅196体育app,门口还留着刚刚炸过的爆竹碎末,这些都是刚刚开业的痕迹。
一家名为广州名城的布行2009年年初刚刚落户织里。店里的伙计说,去年一年,广东、福建一带做外贸的童装企业倒闭得比较多,相对而言,织里一直做内销很稳定,于是索性把店搬到了这里。
2009年春节过后,小镇上又新增了1000户左右的家庭生产作坊。单是年初一段时间,车站客流量据说就增加了两万多。
湖州小霸王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友法很是高兴,他原本计划今年要扩招60名员工,如今全部到位。张连中也很开心,他今年也扩招了几十名员工,计划着要在保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略扩大,“关键是加强产品研发,搞好内部管理,巩固营销通路。在件数不变的情况下,把产值提高。”
商业街上,织里最大的童装企业湖州今童王制衣有限公司的招工横幅仍然挂在半空,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做着注脚。
做童装是个辛苦行当,这一点织里童装老板比谁都清楚。从一件衣服的款式、面料、颜色等各个细节开始,到最后一件成品出来,这其中每一个过程往往都得老板亲力亲为。而且往往三两天就必须得出新产品,随着季节的变化,还得不断调整、改变。
就是这样辛辛苦苦做下来,由于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也不可能获得像别的产业那样的飞速发展。似乎这个行业决定了企业很难长大,——至今,织里小镇童装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有一家。
张连中深知销售额增长的背后需要有怎样的付出,一个简单的比例是:每增加1000万元的销售额,他就得多招100名员工。
他去考察过东莞樟木头镇的著名童装“小猪班纳”,牌子打得很响,员工也就不到1000人。为了打品牌,花销很大,如今在童装这一块还养不活自己,得靠其他产业补贴。
这家童装企业去年销售额8个亿,今年号称要做到12亿元。“巴拉巴拉”不做制造,只抓终端。但是,如果没有其背后森马集团多年的渠道基础,它能像现在这样到处开店,走出专卖店模式吗?
2008年这样的繁荣能够持续多久?企业依靠如今的发展模式能走多远?私下里,织里童装老板们也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甚至他自己196体育登陆,也在进行一些多元化的尝试了——不久前,他们40多家织里童装商会的会员企业,联合成立了织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参与到国际童装城的投资建设中去。
这座国际童装城,由织里镇政府、织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外来投资商三方出资,出资比例为1:1:3。“童装城”占地600亩,计划总投入20亿元,今年年底一期竣工,明年4月份即将开业。
项目看起来是不错,然而,他的将来究竟会是怎样?织里的将来又会怎样?初春的夜色里,张连中开着车带记者穿行在小镇,窗外细雨迷蒙。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