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登陆幸会织里 承载中国童装梦
织里镇的童装行业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在80年代形成产业。四十年后的今天,织里镇现有童装类生产经营户1.3万余家,其中童装生产加工企业9000家,其他产业配套企业7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年产各类童装13亿件(套),年销售额500亿元。
开篇的线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然而,这40年对于中国而言,却是极不平凡的时间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大区域、城市的变化让世人惊讶赞叹:东部沿海高速发展的经济引领,中部地区整合资源寻求新路一直在路上,西部开发成绩斐然仍在发力。
不只是区域、城镇在变化,各地轻工业产业集群的积极探索、不断转型在这40年发展中更是值得大书特书。
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达470余个,其中,中轻联与相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建258个,主要集中在家电、皮革、家具、文房四宝、日用品、制笔、五金、塑料等38个行业,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这些产业集群以自身的综合发展力、资源集聚力和行业影响力,在本行业、本地区扮演着日益重要的领头羊角色。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是“中国家电之都”,这个企业集群中的美的、海信、格兰仕、万家乐、万和等企业,在向高端、智能、节能、环保发展方面,为行业作出了示范;也是在顺德,龙头企业在推广“机器代人”、推进自动化生产、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方面不断为行业发挥了引领作用。广东南头镇家电产业集群,家电业产值320亿元,占全镇经济总值的76%;家电企业1200家,占全镇企业总数的68%,有力地支撑了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产业集群在专业市场的培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建立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国内最大灯具灯饰产销中心,实行“体验实体店+经销商+互联网”三位一体营销模式,引领了全国灯饰专业市场的发展;海宁中国皮革城用23年时间,打造了中国皮革展示交易中心、中国皮衣时尚发布中心、旅游休闲购物中心,市场规模达到138万平方米,在全国10个省市建立的分市场,总规模达到200多万平方米,有效地带动了全国皮革市场的整体发展。
这些产业集群在特色文化建设中更是发挥着积极作用。安徽宣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坚持文房四宝产业发展与中国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宣纸、徽墨、宣笔、歙砚为载体,形成了一张灿烂的集群文化“名片”,带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宜宾“中国白酒之都”,设立了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邓子均酒文化研究院、周洪谟酒文化研究所;建立了五粮液酒文化研究会、红楼梦酒文化研究会;出版了《酒文化漫谈》、《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国酒文献集成》,为宣传发展中国酒文化做出示范。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轻工业各个地区的产业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因地制宜、特色鲜明、讲求实际、成效显著的多种发展模式——专业辐射、龙头带动、产业兴镇、产业承接、以城兴业。40年来,轻工产业建设不断递进,为培育经济新动能进行了大胆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为了展现这些区域、这些城市、这些产业集群改革开放40年的新变化,从今天起,消费日报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的地方篇,见证我国各个区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盘点改革开放的风云故事,解读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聚焦新时代改革开放新举措、新亮点,展现新时代改革探路者的使命和全新实践。
1978年,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竖起改革开放大旗的时候,迟疑、不知所措者大有人在,兴奋、敢为人先者也不乏其人。彼时,在大多数还看不清去路的时候,卸下思想包袱的织里人开始挑起扁担走街串巷。1992年同志的南巡讲话,有如拨云见日,让迟滞者清醒,让先行者坚持。先知先觉的织里人把握时机,在印花、童装等产业上迅速聚集、乘势崛起。
15年前的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的习提出“八八战略”,强调发挥浙江块状特色产业优势。织里童装业迅速响应,作为区域支柱产业持续发力,促使童装生产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以上,奠定了“中国童装名镇”这一令人称羡的地位。
位于浙江太湖南岸的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自古以来因织造业兴盛而得名,史料中就有“遍闻机杼声”的记载。
织里的童装行业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在80年代形成产业。80年代初期,织里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床罩、被套和绣花枕头,有“在家一台洋机绣枕套,在外一人挑担跑买卖”之说。
“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织里镇工商局将路边分散的小商小贩集中起来,建立了绣花制品市场,可以算是织里童装市场的前身。市场建立之初,共有70多个固定摊位,摊位大部分卖的是棉布和床上用品,而童装当时只占据一小部分。”已在工商部门工作了30多年的吴兴市场监督管理局织里分局副局长谢冬云如此回忆。
到了90年代初期,织里先被湖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经济开放区,拥有了一定程度包括土地在内的审批权限,后被国家多个部委批准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此改革成为契机,市场经济开放,市场需求增加,织里童装工业随之壮大,不仅生产户增加196体育综合,设备机器也有了更新,家用缝纫机逐渐被工业缝纫机全面取代。
原来的绣花制品市场无法满足童装发展的需求,织里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童装市场,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童装城。
资料显示,1998年到2002年期间织里地区生产总值呈爆发式增长,2002年织里镇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25亿元,同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中国童装名镇”。
如何给这个产业更多的发展空间,1999年织里开始“五镇合一”的行政区划调整,镇域面积达到了135.8平方公里。2000年以后,修建道路联通镇区南北,拓展东西。
有形市场建成,无形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却需要日积月累,生产生活销售三合一的“上厂下店”模式仍是主流,急剧发展暴露出织里童装产业的问题:仿牌、代加工产品品质低和生产安全隐患。“我们要规范行业,规范企业发展。”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党委谢春伟表示,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更需要企业有内生动力。因此童装这个支柱产业在织里开始了“从外到内”的转型升级。
“织里镇童装产业的发展壮大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有比较全面的产业链。”谢春伟说。织里童装名气打响,前有传统纺织、刺绣业为基础,同期有羊绒等产业伴随发展,后更有外来小微企业加入。
织里现有童装类生产经营户1.3万余家,其中童装生产加工企业9000家,其他产业配套企业7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年产各类童装13亿件(套),年销售额500亿元。
然而童装产业始终属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势必增加劳动力需求。用工紧张,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粗放型生产的局面亟待调整。
织里童装开启了外发加工的模式,离开“微笑曲线”的底端走向两端,注重设计和营销。据了解,一件童装的生产利润仅约15%,有80%以上的盈利点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2015年,织里60%的童装由外发加工完成,近500家企业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着重独立研发。
林芊国际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芊国际”)拥有百余名设计师,董事长李培全说:“织里早期没什么设计师,公司最初的设计师还是我从广东带来的。”2009年李培全到织里从事童装行业,在此前他已经在广东佛山做了3年的服装生意。凭借广东先进的营商模式和销售经验,李培全在织里创立了林芊国际。“织里有产业基础,所以我来这里试试,企业享受当地政策红利,发展很快。”李培全说。林芊国际还为织里带来了广东式的订购会和展销会,卷起了当地童装经销模式新风潮。
2016年湖州吴兴区发布《关于鼓励织里童装企业外发加工的扶持政策》,补助企业因外发加工而额外增多的运输、人工及管理等费用。
“我们正大力推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推动工艺、设备、产品升级。”谢春伟介绍说。
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珍贝羊绒”)于2000年用电脑取代了一些传统手工操作,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珍贝羊绒副总经理王金玉表示:“我们还进行了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原来需要三天完成的生产量,现在只需要一天,而且机器裁剪非常精准。”
谢春伟介绍:“接下来,我们将以创建省机器换人试点为契机,培育10家童装‘机器换人’转型示范企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升10%以上,力争全行业减少从业人员12000人。”
改革开放之风照拂全国,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需求也有了大变化。服装方面则体现在对质量、花式的需求变繁。童装亦如此,仅仅完成一件代加工的粗糙衣服已经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只做批发走货这样的固有观念也掣肘企业发展。
浙江布衣草人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衣草人”)从五台缝纫机起家,到如今童装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已走过了20年。从前店后厂的粗放型经营到现在拥有集设计、加工、制造为一体的专业化童装生产基地,取得了全国200多家童装专卖店,年产值过亿的成绩。“90年代末,我和妻子来到织里创业,刚起步的时候,员工在后面工厂裁衣服,我在前面卖衣服,条件非常艰苦。”布衣草人董事长马伟忠回忆。
布衣草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其掌舵人马伟忠的敢想敢为的闯劲。发展初期,做批发、仿牌确实为企业迅速带来了利润,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2003年,我们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开设了品牌专卖店。”马伟忠说,要开专卖店,就要有品牌,有品质,“否则就是地摊货”。虽然品牌之路短期内盈利困难,但能赢来口碑。
2009年布衣草人开始布局电子商务,不仅解决了库存问题,还为企业带来了现金流,马伟忠描述刚入驻电商平台时销售状况:“1万多件衣服在5分钟内全部售完,赚了100多万。”此后他通过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远销欧美等国,他表示,海外市场对童装产品的要求和需求与国内有所不同,目前企业正处于摸索与适应阶段,这对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今童王童装综合办主任王建琴也认为企业未来走向很大程度依靠人为把控:“我们今年又新发展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不定期举办党建活动。另外,我们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储备军。”
市场经济的开放和新生代人才的入驻给企业带来的是资本的流动和新时代意识的增强。当省外一些童装企业被收购而上了一个新台阶后,织里的童装企业也看到了发展的另一种模式,谢春伟介绍,如今有更多企业主动问询关于“上市”和“小升规”的问题。
近几年,织里童装发展呈井喷状态,据悉,现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约50家,5000万的有1千家。
如果说产业规模和劳动人口的扩张是织里童装行业进入抽条式成长的青春期,那么青春期的“叛逆”问题也随之而来。
童装产业爆发式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资料显示,织里镇的流动登记人口数量在2004年首次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到2006年,其流动人口登记数已达到20.46万。“2006年的两次火灾让我们印象深刻196体育登陆,从那以后,确保安全生产成为我们首要的考量。”谢春伟回忆到,人口密集、生产生活环境杂乱造成的意外敲醒了企业和当地政府,城镇规划和产业监督治理也需要深化改革。“一方面是把他们的住宿和生产分开,一方面让企业进园区,统一管理。”谢春伟说。通过消防整治、生产生活分离的模式转换,织里近几年完成了1060幢建筑的区域改造任务,并且建设了童装产业园和童装产业环境综合整治配套园,进一步规范企业发展,安全生产,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谢春伟认为,对发展中的企业来说,土地和税收优惠是他们最需要的政策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童装产业园的一期建设和招商入园工作,将引入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中小企业。”
童装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让周边污染大的砂洗、印花等配套产业迅速膨胀。“砂洗、印染是服装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完全取缔不太可能,只能进行规范引导。”谢春伟说。在南太湖高新区,总投资10亿元、占地234亩的砂洗印染产业园拔地而起,为砂洗印花产业提供污水处理、绿色能源供应等服务。
看着织里童装一路发展的谢冬云说:“织里童装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一个代表了。”改革开放40年,织里童装产业借着这股东风,一边协调人口流动和城镇规划的矛盾,一边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从理念至行动,一直以开放探索的态度践行产业经济和社会稳定统筹发展的目标,树立了一座城如何以“市场内生型”推进城镇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更值得探讨的是,织里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和振兴实体经济的作用或不可小觑。